文言文閱讀呂誨,字獻可,開封人。祖端,相太宗、真宗。誨*純厚,家居力學,不妄與人交。進士登第,由屯田員外郎爲殿...

問題詳情:

文言文閱讀呂誨,字獻可,開封人。祖端,相太宗、真宗。誨*純厚,家居力學,不妄與人交。進士登第,由屯田員外郎爲殿...

文言文閱讀

呂誨,字獻可,開封人。祖端,相太宗、真宗。誨*純厚,家居力學,不妄與人交。進士登第,由屯田員外郎爲殿中侍御史。時廷臣多上章訐人罪,誨言:“諫官許風聞言事蓋欲廣採納以補闕政苟非職分是爲侵官今乃詆斥平生暴揚曖昧刻薄之態浸以成風請下詔懲革。”樞密副使程戡結貴幸,致位政地,誨疏其過,以宣徽使判延州。覆上言:“戡以非才罷,不宜更委邊任;宣徽使地高位重,非戡所當得也。”兗國公主薄其夫,夜開禁門入訴。誨請並劾閽吏,且治主第宦者罪,悉逐之。

英宗不豫,誨請皇太后日命大臣一員,與淮陽王視進*餌。都知任守忠用事久,帝之立非守忠意,數間諜東朝,播爲惡言,內外洶懼。誨上兩宮書,開陳大義,詞旨深切,多人所難言者。帝疾小愈,屢言乞親萬幾。太后歸政,誨言於帝曰:“後輔佐先帝歷年,閱天下事多矣。事之大者,宜諮訪然後行,示弗敢專。”遂論守忠平生罪惡,並其黨史昭錫竄之南方。

神宗立,拜御史中丞。王安石執政,時多謂得人。誨言其不通時事,大用之,則非所宜。遂上疏曰:“安石外示樸野,中藏巧詐,陛下悅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無遠略,惟務改作立異,罔上欺下,文言飾非,誤天下蒼生,必斯人也;如久居廟堂,必無安靜之理。”帝方注倚安石,還其章。誨求去,乃出誨知*州。誨之將有言也,司馬光勸止之,誨曰:“安石雖有時名,然好執偏見,輕信奸回,喜人佞己。聽其言則美,施於用則疏;置諸宰輔,天下必受其禍。且上新嗣位,所與朝夕圖議者,二三執政而已,苟非其人,將敗國事。此乃腹心之疾,救之惟恐不逮,顧可緩耶?”誨既斥,安石益橫。

誨三居言責,皆以*奏大臣而去,一時推其鯁直。居病困,猶旦夕憤嘆,以天下事爲憂。既革【注】,司馬光往省之,至則目已瞑。聞光哭,蹶然而起,張目強視曰:“天下事尚可爲,君實勉之。”光曰:“更有以見屬乎?”曰:“無有。”遂卒,年五*,海內聞者痛惜之。詔贈通議大夫。

(節選自《宋史》卷三百二十一,列傳第八十)

【注】革:通“亟”,病重。

1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諫官許風聞言事/蓋欲廣採納以補闕政/苟非職分/是爲侵官/今乃詆斥平生/暴揚曖昧/刻薄之態浸以成風/請下詔懲革。

B.諫官許風聞/言事蓋欲廣採納以補闕政/苟非職分/是爲侵官/今乃詆斥平生/暴揚曖昧/刻薄之態浸以成風/請下詔懲革。

C.諫官許風聞/言事蓋欲廣採納以補闕政/苟非職分/是爲侵官/今乃詆斥/平生暴揚曖昧/刻薄之態浸以成風/請下詔懲革。

D.諫官許風聞言事/蓋欲廣採納以補闕政/苟非職分/是爲侵官/今乃詆斥/平生暴揚曖昧/刻薄之態浸以成風/請下詔懲革。

14.下列對文中劃線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進士登第”是科舉時代考選進士,錄取時按成績排列的等第。古代科舉考試,要通過層層選拔,通過第一級考試者,稱爲進士。

B.疏,又稱“奏議”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進言使用文書的統稱。

C.嗣位指繼承君位,嗣的本義是(經皇上恩准)父親傳位或傳業給嫡長子,位即君位。

D.後四史,一般指的是《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1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英宗生病時,任守忠多次離間皇帝與太后的關係,呂誨上書兩宮,申明大義;太后歸還*,皇帝將任守忠及其同黨放逐南方。

B.呂誨任殿中侍御史,當時許多朝廷大臣上書揭發別人的罪過;呂誨認爲諫官以外的人這樣做就是侵權,請求皇帝下詔懲辦革除。

C.呂誨認爲王安石外表純樸,內心狡詐,只會標新立異,欺上瞞下,將來會貽誤天下;皇帝正倚重王安石,就退回了呂誨的奏章。

D.呂誨三次被貶出朝廷都是因*劾大臣;病重後司馬光前去探望,呂誨本已瞑目,聽到哭聲強睜眼睛囑託司馬光要爲國事而努力,這正體現了呂誨的鯁直。

16.把文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事之大者,宜諮訪然後行,示弗敢專。

(2)此乃腹心之疾,救之惟恐不逮,顧可緩耶?

【回答】

13.A

14.A

15.D

16.(1)大的事情,(陛下)應當(向太后)諮詢後再去做,表示自己不敢專權擅斷。(5分。事之大者,定後;諮訪,專,省略句式;句意一分)

(2)這是心腹大患,要解救都唯恐不及,怎麼還能夠拖延呢?(5分。乃,腹心之疾,逮,顧……耶,句意一分)

【解析】

13.

試題分析:“風聞言事”現在已經是成語,指古時御史等任監察職務的官員可以根據傳聞進諫或*劾官吏,也泛指據傳聞向上檢舉官吏,中間不能再斷開,據此可排除B項和C項。“詆斥平生”“暴揚曖昧”結構相同,中間應斷開,據此可排除D項。

【考點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爲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常用的斷句方法有:①根據文意斷句。②利用對話標誌斷句,對話常以“曰”、“雲”、“言”爲標誌,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寫出人名,以後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③藉助文言虛詞斷句,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於一句話的開頭,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也、矣、焉、耳等經常用於陳述句尾,其後面一般要斷開;疑問語氣詞: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詞或固定結構之後,一般可構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④藉助對比、對偶、排比、頂真等修辭斷句。

14.

試題分析:A項,*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朝廷考試者,稱爲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此稱始見於《禮記·王制》。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亦設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元、明、清時,進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且分爲三*:一*3人,賜進士及第;二、三*,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爲識記A。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文化常識的考覈的題目,在大綱卷中出現後一直是課標中的必考題。重點突出對古代文化的理解,合乎當今國學熱的趨勢,以後還會堅持。文言的選文是人物傳記,那主要的常識是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宮殿的名稱、年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這類題目一般錯誤都比較明顯。

15.

試題分析:D項,“體現了呂誨的鯁直”理解錯誤。這一細節表明他“居病困,猶旦夕憤嘆,以天下事爲憂”,是說他在病中仍憂心國事。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本題考查歸納文章內容要點,把握作者觀點態度的能力。重點在文意的理解,一般沒有賞析的內容。解答時要找出文段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語句,一一對應。選項的敘述或分析的錯誤一般只在某一小點,主要有:個別實(虛)詞故意譯錯;人物的事蹟張冠李戴;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錯位;人物*格陳述不恰當;憑空添加,無中生有;強加因果關係。答題時注意“人物”“事件”“時間”“地點”的差別和重點詞語的翻譯,還要注意上下文之間的關係。一般文言中經常省略主語,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語,區分“人物”,總體關照段首的“時間”、“地點”,區分“事件”表述是否錯誤等。本題就屬於人物和事件不對應。

16.

試題分析:本題解答時注意落實重點字詞句式,如,(1)事之大者,定語後置,譯爲大的事情;諮訪:諮詢,徵求意見;專:專權擅斷;宜諮訪然後行:省略句式,(陛下)宜諮訪(之)然後行,(陛下)應當(向太后)諮詢後再去做。(2)乃:是;腹心之疾:腹中之病,指心腹大患;逮:及,達到;顧……耶:怎麼……呢,難道……嗎。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爲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考查的是理解並翻譯句子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後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留”“刪”“調”“換”“補”。對古今異義的詞語、古代是單音節詞語現代是雙音節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地名、人名、器物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刪”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刪”,對省略的內容要補出。直譯爲主,意譯爲輔。並按現代漢語的規範,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

【參考譯文】

呂誨字獻可,開封人。祖父呂端,曾在太宗、真宗朝任宰相。呂誨*格純樸敦厚,在家時就勤奮好學,不隨便同人交往。考中進士後,由屯田員外郎升爲殿中侍御史。當時朝廷大臣大多上書揭發別人的罪過,呂誨上奏說:“諫官有權根據傳聞進諫或*劾官員,這是因爲朝廷想要廣泛採納各種意見來彌補政事的缺失。如果是諫官以外的人也幹這種事,這是侵犯職權。現在朝臣卻詆譭攻擊他人的舊事,揭露別人的隱私,刻薄的情狀逐漸形成了風氣,請求皇上下詔懲辦革除。”樞密副使程戡巴結地位尊貴受皇上寵愛之人,官位做到了*要職,呂誨奏論他的過失,程戡被貶職以宣徽使的身份任延州通判。呂誨又上奏說:“程戡因爲才疏學淺而被罷免,不應該再委派他去邊疆任職;宣徽使位高權重,不是程戡應當擔任的。”兗國公主輕視她的丈夫,夜晚叫開禁宮的門向皇帝陳訴。呂誨請求一併*劾守門官吏,並追究公主府中宦官的罪過,將他們全部驅逐。

英宗生病,呂誨請求皇太后每天命令一名大臣,同淮陽王一起監督送進*物。都知任守忠掌權已久,英宗立爲皇帝不是他的本意,多次離間太后、皇帝的關係,造謠生事,朝廷內外人心惶惶。呂誨上書兩宮,申明大義,措詞深切,大多是別人不能說的。皇帝病情好轉,呂誨多次請求讓皇帝親自執政。太后歸還*後,呂誨對皇帝說:“太后輔佐先帝多年,經歷天下的事已有很多。大的事情,陛下應當向太后諮詢後再去做,表示自己不敢專權擅斷。”於是評定任守忠的平生罪惡,把他及其同黨史昭錫一併放逐到了南方。

神宗即位後,呂誨被授予御史中丞。王安石當權執政,當時人們都認爲國家得到了一個好人才。呂誨說王安石不懂世事,如果重用他,那是不合適的。於是呂誨上疏說:“王安石外表裝作純樸實在,內心其實深藏狡詐,陛下喜歡他的才智機辯信任他。王安石本來就沒有深遠的謀略,只會追求變革來標新立異,欺上瞞下,文過飾非,將來貽誤天下蒼生的,一定是這個人。如果讓他長久佔據朝廷要職,那麼國家一定沒有安寧的道理。”當時皇帝正倚重王安石,就退回了呂誨的奏章。呂誨請求辭職,皇帝就將呂誨貶出京都知任*州。當時呂誨又想上書言事,司馬光勸阻了他。呂誨說:“王安石雖然有一時的名望,但他好持偏見,輕信奸人,喜好別人逢迎他。聽他說的很完善,實施起來卻粗疏。如果讓他居於宰相的高位,國家必定要遭受禍患。再說皇上剛即位,早晚與他談論議事的,只有那二、三個執政大臣罷了,如果他們都是一些不當的人,那國家就要被敗壞了。這是心腹大患,解救都唯恐不及,怎麼還能夠拖延呢?”呂誨被逐出朝廷後,王安石更加肆無忌憚。

呂誨三次居於諫官之位,都是因*劾大臣而被貶出朝廷,當時人們都很推崇他的耿直。居家被疾病困擾,呂誨仍然經常憤恨嘆息,把國家大事當作自己憂慮的事。病重以後,司馬光前去探望他,到的時候呂誨已經瞑目了。聽到司馬光的哭聲,呂誨突然坐起,睜開眼睛勉強看着司馬光說:“國家的事還是有希望的,你好好努力吧。”司馬光問道:“還有什麼要囑咐我的嗎?”呂誨說:“沒有了。”於是去世,終年五*歲,全國上下聽說此事的人都爲之悲痛惋惜。皇帝詔令追贈他爲通議大夫。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