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何真,字邦佐,東莞人。少英偉,好書劍。元至正初,為河源縣務副使,轉淡水場管勾,棄官...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何真,字邦佐,東莞人。少英偉,好書劍。元至正初,為河源縣務副使,轉淡水場管勾,棄官...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何真,字邦佐,東莞人。少英偉,好書劍。元至正初,為河源縣務副使,轉淡水場管勾,棄官歸。元末盜起,真聚眾保鄉里。十四年,縣人王成、陳仲玉作亂,真赴告元帥府。帥受賂,反捕真。逃居坭岡,舉兵攻成,不克。久之,惠州人王仲剛與叛將黃常據惠。真擊走常,殺仲剛。以功授惠陽路同知、廣東都元帥,守惠州。海寇邵宗愚陷廣州。真以兵破走之,復其城。擢廣東分省參政,尋擢右丞。贛州熊天瑞引舟師數萬欲圖真,真迎之胥*。天大雷雨,折天瑞舟檣,擊走之。廣人賴以完。先是真再攻成,誅仲玉而成卒固守。二十六年,復圍成,募擒成者,予*十千。成奴縛成以出。真予之*。緣海叛者皆降。時中原大亂,嶺表隔絕,有勸真效尉佗【注】故事者,不聽。屢遣使由海道貢方物於朝。累進資德大夫、行省左丞。洪武元年,太祖命廖永忠為徵南將*,帥舟師取廣東。永忠至福州,以書諭真,遂航海趨潮州。師既至,真遣都事劉克佐詣*門上*,籍所部郡縣户口兵糧,奉表以降。永忠聞於朝,賜詔褒真曰:“朕惟古之豪傑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竇融李勣之屬擁兵據險角立羣雄間非*不屈此漢唐名臣於今未見。爾真連數郡之眾,乃不煩一兵,保境來歸,雖竇、李讓焉。”永忠抵東莞,真帥官屬迎勞,遂奉詔入朝。擢*西行省參知政事,且諭之曰:“天下分爭,所謂豪傑有三:易亂為治者,上也;保民達變,知所歸者,次也;負固偷安,身死不悔,斯其下矣。卿輸誠納土,不逆顏行,可謂識時務者。”真頓首謝。在官頗著聲望,尤喜儒術,讀書綴文。已,轉山東參政。四年命還廣東,收集舊卒。事竣,仍蒞山東。九年致仕。

                  (選自《明史·何真傳》,有刪改)

【注】尉佗,公元前218年,奉秦始皇命令徵嶺南,略定南越。秦亡後,漢高祖封其為南越王。

11.對下列句子中加橫線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舉兵攻成,不克              克:取勝

B.真迎之胥*                  迎:迎接

C.易亂為治者,上也            治:安定

D.卿輸誠納土,不逆顏行        逆:抗拒

12.對文中畫斜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

A.朕惟古之豪傑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竇融李勣之屬/擁兵據險/角立羣雄間/非*不屈/此漢唐名臣/於今未見

B.朕惟古之豪傑/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竇融李勣之屬/擁兵據險/角立羣雄間/非*不屈此/漢唐名臣於今未見

C.朕惟古之豪傑/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竇融李勣之屬/擁兵據險/角立羣雄間/非*不屈/此漢唐名臣/於今未見

D.朕惟古之豪傑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竇融李勣之屬/擁兵據險/角立羣雄間/非*不屈此/漢唐名臣於今未見

13.下列對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何真從小喜歡讀書,又善擊劍,有正義感。元末盜賊蜂起,他因此棄官返鄉,組織地方武裝,保衞鄉里。

B.何真有智謀,善作戰,屢立戰功。他擊敗黃常,收復惠州;擊敗海寇邵宗愚,收復廣州;擊敗熊天瑞,保全了廣州。

C.何真忠於朝廷,元朝末年,中原大亂,他雖用兵嶺南,依然不辭路遠,屢次進貢於朝廷,官至資德大夫、行省左丞。

D.何真識大局,不愚忠。他深知元朝大勢已去,為讓他治下的廣東免於戰亂,百姓得以安定的生活,主動歸順明太祖。

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時中原大亂,嶺表隔絕,有勸真效尉佗故事者,不聽。

(2)爾真連數郡之眾,乃不煩一兵,保境來歸,雖竇、李讓焉。

【回答】

11.B

12.C

13.A

14.

(1)當時中原大亂,嶺外(與中原)交通隔絕,有人勸(何真)效仿尉佗舊事,(他)沒有聽從。

(2)你何真聯合數郡民眾,竟然沒有煩勞一兵一卒,保全境域來歸順,即使竇融李勣也要謙讓於你。

【解析】

11.

試題分析:此類題目一定要在答題時把實詞放回到原文中進行結合具體語境和上下文來理解。B“迎”應解釋為“迎擊”。推斷文言實詞的方法:(1)記憶解詞法。識記是理解的基礎,課本出現的常用文言文實詞的基本詞義一定要牢記,在考試過程中才能將知識遷移,轉化為能力。(2)語境解詞法。詞不離句,句不離篇。詞的多個義項只有在語境中才能得到過濾,沒有語境,有時便無法分析詞的含義。推斷詞語含義,要結合句子本身的語言環境,有時甚至要通觀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語言環境。另外,文言實詞重點還在於平時的分類積累、記憶,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學們在記憶不牢、拿捏不準的時候,嘗試運用。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12.

試題分析:這是一種新的考查方式,即提供四種不同的斷句方式,要求考生選擇斷句正確的一項。先要從整體上把握,本段文字是明太祖關於“豪傑”的論述,確定第一處應斷在“豪傑”之後,可排除AD;“漢唐名臣”是對前文竇融李勣的評價。據此,可以確定C為正確*。

考點: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13.

試題分析:根據原文,“元至正初,為河源縣務副使,轉淡水場管勾”,後“棄官歸”。 “至正”為元末元順帝年號,共24年。此句之後,方有“元末盜起,真聚眾保鄉里”。所以,“元末盜賊蜂起,何真因此棄官返鄉”純屬時間錯配,強加因果。盜賊蜂起,不是何真棄官返鄉的原因。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14.

試題分析:此類題目在翻譯時首先要找出關鍵字或句式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除一些帶有比喻*的詞語然後再整體翻譯,並按現代漢語的規範,達到詞達句順。

翻譯文言文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學會語法分析推斷。梳理主幹,劃分成分,落實語法功能。將句子主幹梳理好,可以幫助我們理清句子成分,從而判斷詞*、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現象,以達到準確翻譯的目的。(2)組詞造句推斷詞義。文言文中很多單音節實詞的含義在現代漢語中由一個雙音詞來表示。在由單音節向雙音節轉換的過程中,又多以同義合併或反義合併或反義並列為構詞特徵。據此,我們可使用組詞方式猜讀難懂詞義。 (3)相似語言結構推斷。古漢語講究語言的工整對仗。文言文中整句較多,駢偶常見。在相似的語言結構中,出於對應位置上的詞語,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對的特點,據其一可推知其他。(4)語境分析推斷。翻譯既要聯繫句子本身的語言環境,又要聯繫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語境。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參考譯文:

何真,字邦佐,東莞人。少年英俊奇偉,喜好讀書舞劍。元至正初年,任河源縣務副使,轉任淡水場管勾,棄官歸鄉。元末盜賊四起,何真聚眾保衞家鄉。至正十四年,同縣人王成、陳仲玉作亂,何真到元帥府告發。元帥受賄,反而逮捕何真。何真逃跑,率部眾佔據坭岡,發兵攻打王成,沒能取勝。過了很久,惠州人王仲剛與叛將黃常據守惠州。何真趕走黃常,殺死王仲剛,因功績授予惠陽路同知、廣東都元帥,鎮守惠州。海寇邵宗愚攻陷廣州。何真率兵打敗趕走他,收復廣州,因而擢升廣東分省參政,不久擢升右丞。贛州熊天瑞率水*幾萬人圖謀對付何真,何真在胥*迎戰。天降大雷雨,打斷熊天瑞船上的桅杆,何真打敗趕走他。廣州人靠何真得以保全。在此之前,何真兩次攻打王成,*陳仲玉而王成兵士堅守,至正二十六年,又圍攻王成,招募能擒獲王成的人,獎給**十千。王成的奴僕綁縛王成出城。何真就給他**。沿海叛亂者都投降。當時中原大亂,嶺外(與中原)交通隔絕,有人勸何真效仿尉佗舊事。(他)沒有聽從。多次派使者由海道向朝廷貢奉土產。積功遷升至資德大夫、行省左丞。洪武元年,太祖任命廖永忠為徵南將*,率水*攻取廣東。廖永忠到福州,用書信告諭何真,於是航海直驅潮州。*隊到後,何真派都事劉克佐到*營門獻上*,登記所屬郡縣户口兵糧,奉上書表投降。廖永忠上報於朝廷,太祖賜詔書褒獎何真説:“朕想到古代的豪傑,保衞境域,安撫民眾,以期待有德的人。像竇融李勣之類,率兵據險,卓然立於羣雄之間,不是*不屈服,這些漢唐名臣,如今沒有見到。你何真聯合數郡民眾,竟然沒有煩勞一兵一卒,保全境域來歸順,即使竇融李勣也要謙讓於你。”廖永忠抵達東莞,何真率官員屬吏迎接慰勞,於是奉詔入朝。太祖擢升何真為*西行省參政知事,並且告諭他説:“天下紛爭,所説的豪傑有三種。改變亂世為治世的,是上等。保護民眾通曉事物變化、知道歸順誰的,是二等。依恃險阻,苟且偷安,丟了*命也不悔悟的,這是下等。你誠心歸附,不抵拒王師,可稱得上識時務者。”何真磕頭致謝。居官聲望頗為顯著,尤其喜好儒家學説,讀書作文。不久,轉任山東參政。洪武四年,命他返回廣東,收容*以前的兵士。事畢,仍治理山東。洪武九年,辭去官職。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