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三國演義》之《失街亭》,完成1—4題。卻説孔明在祁山寨中,忽報新城探細人來到。孔明急喚入問之,細作告曰:...

問題詳情:

閲讀《三國演義》之《失街亭》,完成1—4題。卻説孔明在祁山寨中,忽報新城探細人來到。孔明急喚入問之,細作告曰:...

閲讀《三國演義》之《失街亭》,完成1—4題。

卻説孔明在祁山寨中,忽報新城探細人來到。孔明急喚入問之,細作告曰:“司馬懿倍道而行,八日已到新城,孟達措手不及;又被申耽、申儀、李輔、*賢為內應:孟達被亂*所殺。今司馬懿撤兵到長安,見了魏主,同張郃引兵出關,來拒我師也。”孔明大驚曰:“孟達做事不密,死固當然。今司馬懿出關,必取街亭,斷吾咽喉之路。”便問:“誰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畢,參*馬謖曰:“某願往。”孔明曰:“街亭雖小,干係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皆休矣。汝雖深通謀略,此地奈無城郭,又無險阻,守之極難。”謖曰:“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孔明曰:“司馬懿非等閒之輩;更有先鋒張郃,乃魏之名將:恐汝不能敵之。”謖曰:“休道司馬懿、張郃,便是曹睿親來,有何懼哉!若有差失,乞斬全家。”孔明曰:“*中無戲言。”謖曰:“願立*令狀。”孔明從之,謖遂寫了*令狀呈上。孔明曰:“吾與汝二萬五千精兵,再撥一員上將,相助你去。”即喚王平分付曰:“吾素知汝平生謹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汝可小心謹守此地:下寨必當要道之處,使賊兵急切不能偷過。安營既畢,便畫四至八道地理形狀圖本來我看。凡事商議停當而行,不可輕易。如所守無危,則是取長安第一功也。戒之!戒之!”二人拜辭引兵而去。

孔明尋思,恐二人有失,又喚高翔曰:“街亭東北上有一城,名列柳城,乃山僻小路,此可以屯兵紮寨。與汝一萬兵,去此城屯紮。但街亭危,可引兵救之。”高翔引兵而去。孔明又思:高翔非張郃對手,必得一員大將,屯兵於街亭之右,方可防之,遂喚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後屯紮。延曰:“某為前部,理合當先破敵,何故置某於安閒之地?”孔明曰:“前鋒破敵,乃偏裨之事耳。今令汝接應街亭,當陽平關衝要道路,總守漢中咽喉:此乃大任也,何為安閒乎?汝勿以等閒視之,失吾大事。切宜小心在意!”魏延大喜,引兵而去。孔明恰才心安,乃喚趙雲、*芝分付曰:“今司馬懿出兵,與舊日不同。汝二人各引一*出箕谷,以為疑兵。如逢魏兵,或戰、或不戰,以驚其心。吾自統大*,由斜谷徑取郿城;若得郿城,長安可破矣。”二人受命而去。孔明令姜維作先鋒,兵出斜谷。

卻説馬謖、王平二人兵到街亭,看了地勢。馬謖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王平曰:“雖然魏兵不敢來,可就此五路總口下寨;卻令*士伐木為柵,以圖久計。”謖曰:“當道豈是下寨之地?此處側邊一山,四面皆不相連,且樹木極廣,此乃天賜之險也:可就山上屯*。”平曰:“參*差矣。若屯兵當道,築起城垣,賊兵總有十萬,不能偷過;今若棄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驟至,四面圍定,將何策保之?”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見!兵法雲:憑高視下,勢如劈竹。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不回!”平曰:“吾累隨丞相經陣,每到之處,丞相盡意指教。今觀此山,乃絕地也:若魏兵斷我汲水之道,*士不戰自亂矣。”謖曰:“汝莫亂道!孫子云:置之死地而後生。若魏兵絕我汲水之道,蜀兵豈不死戰?以一可當百也。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於我,汝奈何相阻耶!”平曰:“若參*欲在山上下寨,可分兵與我,自於山西下一小寨,為掎角之勢。倘魏兵至,可以相應。”馬謖不從。忽然山中居民,成羣結隊,飛奔而來,報説魏兵已到。王平欲辭去。馬謖曰:“汝既不聽吾令,與汝五千兵自去下寨。待吾破了魏兵,到丞相面前須分不得功!”王平引兵離山十里下寨,畫成圖本,星夜差人去稟孔明,具説馬謖自於山上下寨。卻説司馬懿在城中,令次子司馬昭去探前路:若街亭有兵守禦,即當按兵不行。司馬昭奉令探了一遍,回見父曰:“街亭有兵守把。”懿歎曰:“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昭笑曰:“父親何故自墮志氣耶?男料街亭易取。”懿問曰:“汝安敢出此大言?”昭曰:“男親自哨見,當道並無寨柵,*皆屯于山上,故知可破也。”懿大喜曰:“若兵果在山上,乃天使吾成功矣!”遂更換衣服,引百餘騎親自來看。是夜天晴月朗,直至山下,周圍巡哨了一遍,方回。馬謖在山上見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來圍山!”傳令與諸將:“倘兵來,只見山頂上紅旗招動,即四面皆下。”

卻説司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聽是何將引兵守街亭。回報曰:“乃馬良之弟馬謖也。”懿笑曰:“徒有虛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誤事!”又問:“街亭左右別有*否?”探馬報曰:“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懿乃命張郃引一*,當住王平來路。又令申耽.申儀引兩路兵圍山,先斷了汲水道路;待蜀兵自亂,然後乘勢擊之。當夜調度已定。次日天明,張郃引兵先往背後去了。司馬懿大驅*馬,一擁而進,把山四面圍定。馬謖在山上時,只見魏兵漫山遍野,旌旗隊伍,甚是嚴整。蜀兵見之,盡皆喪膽,不敢下山。馬謖將紅旗招動,*將你我相推,無一人敢動。謖大怒,自殺二將。眾*驚懼,只得努力下山來衝魏兵。魏兵端然不動。蜀兵又退上山去。馬謖見事不諧,教*緊守寨門,只等外應。

卻説王平見魏兵到,引*殺來,正遇張郃;戰有數十餘合,平力窮勢孤,只得退去。魏兵自辰時困至戌時,山上無水,*不得食,寨中大亂。嚷到半夜時分,山南蜀兵大開寨門,下山降魏。馬謖禁止不住。司馬懿又令人於沿山放火,山上蜀兵愈亂。馬謖料守不住,只得驅殘兵殺下山西逃奔。司馬懿放條大路,讓過馬謖。背後張郃引兵追來。趕到三十餘里,前面鼓角齊鳴,一彪*出,放過馬謖,攔住張郃;視之,乃魏延也。延揮*縱馬,直取張郃。郃回*便走。延驅兵趕來,復奪街亭。趕到五十餘里,一聲喊起,兩邊伏兵齊出:左邊司馬懿,右邊司馬昭,卻抄在魏延背後,把延困在垓心。張郃復來,三路兵合在一處。魏延左衝右突,不得脱身,折兵大半。正危急間,忽一彪*殺入,乃王平也。延大喜曰:“吾得生矣!”二將合兵一處,大殺一陣,魏兵方退。二將慌忙奔回寨時,營中皆是魏兵旌旗。申耽.申儀從營中殺出。王平.魏延徑奔列柳城,來投高翔。此時高翔聞知街亭有失,盡起列柳城之兵,前來救應,正遇延.平二人,訴説前事。高翔曰:“不如今晚去劫魏寨,再復街亭。”當時三人在山坡下商議已定。待天*將晚,兵分三路。魏延引兵先進,徑到街亭,不見一人,心中大疑,未敢輕進,且伏在路口等候,忽見高翔兵到,二人共説魏兵不知在何處。正沒理會,又不見王平兵到。忽然一聲*響,火光沖天,鼓聲震地:魏兵齊出,把魏延.高翔圍在垓心。二人往來衝突,不得脱身。忽聽得山坡後喊聲若雷,一彪*殺入,乃是王平,救了高、魏二人,徑奔列柳城來。比及奔到城下時,城邊早有一*殺到,旗上大書“魏都督郭淮”字樣。原來郭淮與曹真商議,恐司馬懿得了全功,乃分淮來取街亭;聞知司馬懿、張郃成了此功,遂引兵徑襲列柳城。正遇三將,大殺一陣。蜀兵傷者極多。魏延恐陽平關有失,慌與王平、高翔望陽平關來。

1.從選文可以看出馬謖是一個怎樣的人?

2.選文中描寫了馬謖的“三笑”,對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3.諸葛亮一向謹慎,知人善任,為什麼竟重用馬謖這樣“言過其實”之人?

4.你認為,誰應對街亭之敗負主要責任?(言之成理即可)

【回答】

1.馬謖是一個誇誇其談.言過其實.自以為是的藝術形象。他只精於紙上談兵,事到臨頭,卻束手無策。他的悲劇是“食古不化”的悲劇,是理論脱離實際的悲劇,是剛愎自用的悲劇。

2.①馬謖“三笑”,一笑孔明“多心”,二笑王平無能,三笑司馬懿膽怯,“彼若有命,不來圍山”。②馬謖“笑”三次,分別表露其*格:一意孤行,公然違令,目無“丞相”;死守“兵法”,剛愎自用,看輕同僚;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小覷勁敵。

3.①馬謖請戰,立下*令狀,以“乞斬全家”的擔保來表明決心與信心。而在諸葛亮心中,馬謖“自幼飽讀兵書,熟諳戰法”。獻“攻心計”令孟獲就範,獻“反間計”令司馬懿下野,可見其人亦非無能之輩。諸葛亮復令魏延.高翔相助防守街亭。進行了這樣的佈置,諸葛亮自然認為,街亭不致失守。②諸葛亮的“失算”在於,沒有看到馬謖缺乏作戰經歷,可為良謀而做良將,也沒有對馬受命時流露出的驕狂情緒予以注意,終至釀成大錯。

4.第一種觀點,街亭之敗,馬謖應負主要責任。馬謖狂妄自大,公然違令,蜀*咽喉之地迅速丟失,造成全局被動。諸葛亮對馬謖的缺點並非全無認識,對街亭佈防十分細緻周密,如馬謖屯兵當道抵擋司馬懿大*,戰局會朝着有利於蜀方的方向發展。

第二種觀點,街亭之敗,諸葛亮應負主要責任。諸葛亮識人不深,用人不當,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動。司馬懿評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誤事?”諸葛亮自承“深恨已之不明”,可見諸葛亮用人不當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知識點:單元測試

題型:填空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