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完成相關題目。新冠疫情,牽動着國人的心。社會上涌現出很多心繫疫情捐贈助力的民衆,其中老...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完成相關題目。新冠疫情,牽動着國人的心。社會上涌現出很多心繫疫情捐贈助力的民衆,其中老...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完成相關題目。

新冠疫情,牽動着國人的心。社會上涌現出很多心繫疫情捐贈助力的民衆,其中老人捐款的現象更是頻頻出現,他們的捐贈行爲受到媒體和網民的關注,同時也產生衆多熱議。

1月28日,浙*杭州退休環衛工人戚寶興捐出10萬元;2月9日,*蘇常州一名不願具名的退休老工人捐出50萬元;2月10日,在重慶路邊擺攤的87歲老人倪素英捐出20萬元……

每一樁義舉的背後,都有一則動人的故事,據《*日報》2月10日報道:倪素英老人多年來一直獨居,租住在一個老舊門市內,平時擺攤賣小百貨來補貼家用。她生活節儉,捨不得爲自己多花一分錢。這20萬元,是她攢了30年的所有積蓄。

問起爲什麼要捐錢?老人說:“國家有難,我不能做旁觀者……”

從媒體報道下網民態度來看,其中負面態度一方面是對老人表示心疼和難過,另一方面是對媒體這類新聞報道表示批判;正面態度主要是對老人行爲的致敬和感動,但是也明確表示老人的錢不能收;還有一部分中立態度,他們認爲老人的錢有自己支配的權力,他人無權干涉,要尊重老人的意見。

圖示1:

圖示2:

對於以上事情,你有怎樣的思考和感悟呢?請結合材料內容,以復興中學一名同學的身份向捐款老人、媒體、網民或其他相關方,寫一封信或寫一份倡議書,表明你的態度,闡述你的看法。

考場作文標題應具備三大特徵:一點題,二凝練,三意蘊,請你據此爲作文擬定標題。

【回答】

例文:

每一顆愛心都不應被辜負

——給網民的一封信

尊敬的民政部門領導:

您好!

最近,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老人捐款該不該收的話題引發一些討論。其實,大家關心的不僅僅是老人,包括那些本來生活就相對不富足的人,他們在疫情中的捐贈,該如何看待和對待?

災疫無情,人間有愛。首先必須向這些無私奉獻的人致敬。當被問到爲什麼願意拿出自己的積蓄時,很多人說得很平淡:“國家有難,當盡一份力。”而這份力,有的幾乎是個人的全力,這是真正令人動容的地方。很多人聽罷落淚,很多人則開始思考自己能爲防控做些什麼。在這個意義上,對此類愛心行爲的傳播,不意味着、也不可能是要鼓勵和倡導更多生活拮据的人出來捐款。恰恰相反,它的真正影響在於,不僅讓我們感受到溫情與愛,更激勵有能力、有財力的人行動起來。換句話說,我們無論如何不能忽視了這種捐贈本身的精神價值。

話說回來,感動的同時,怎樣避免捐贈人因超出能力範圍的捐贈而影響生活,是不容忽視的問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有學者認爲以慈善爲主的“第三次分配”,就是在道德感召下,公民自發完成的資金向需要幫助的人流動的過程。在許多人眼裏,這“第三次分配”就像是一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溫柔之手”,是市場“無形之手”和*“有形之手”的有益補充,有利於縮小社會差距。因此,無論從個人生活還是公共利益的角度出發,都有必要溫柔地攔下那些超出個人能力範圍實施捐贈的好心人,倡導一種“力所能及的慈善”。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如果前來捐款的老人勸都勸不住,怎麼辦?對於主動獻出的愛心,總不能強制退回吧?同時,又該怎樣準確識別一個人的捐贈符合其收入水平?要解決這些問題,不能僅靠工作人員的洞察、勸說,而必須在制度設計上做一些“線串針眼”的精細活。比如有人建議,可以把老人的捐贈放入信託基金,用年化收益行善,本金則可以撤回,以備老人不時之需。再比如,捐贈機構是否可以和相關部門實現數據聯網,當捐贈名單中出現本就屬於社會救濟的對象時,有針對*地做好勸導和保障工作。任何人的愛心都不應被辜負,更應該被珍惜。要透過精巧的制度設計、細緻紮實的工作,讓每一滴善意都能找到其發揮能量的方式。

其實,當我們討論“老人捐款該不該收”、倡導“力所能及的慈善”時,也意味着整個社會對慈善、公益的認識和理解在不斷深化。今天,當物質極大豐富、收入普遍提高,怎樣設計出更科學、合理的慈善和公益制度,確保最需要幫助的人得到幫助,同時進一步縮小整個社會的收入分配差距,是發展起來以後帶來的新課題。

令人欣慰的是,無論時代如何變化,慈善和公益背後的那種“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早已融入*人的血液、刻入*人的基因,也成爲這個國家一路走來、戰勝各類風險挑戰的巨大動力。俗話說“危中有機”,疫情又何嘗不是我們解決問題進而推動慈善和公益事業向前發展的一次契機?更深入的思考、更務實的舉措,或許就可以從這次“老人捐款該不該收”的討論開始。

復興中學XXX

2020年9月13日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的寫作能力。本題屬於任務驅動型作文,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寫作要求關鍵在於識別並完成任務,在任務的驅動下發表對材料的看法。寫作考場作文的第一步是審題,即審讀題幹要求和審讀材料內容。本題題幹要求結合材料內容,以復興中學一名同學的身份向捐款老人、媒體、網民或其他相關方,寫一封信或寫一份倡議書,表明態度,闡述看法。

【審題】材料中先給出了幾位老人捐款新聞,再談的是這些新聞引發的網友熱議。網友的看法有三種,一是負面態度,一方面是對老人表示心疼和難過。另一方面是對媒體這類新聞報道表示批判。二是正面態度,是對老人行爲的致敬和感動,但是也明確表示老人的錢不能收;還有一部分中立態度,他們認爲老人的錢有自己支配的權力,他人無權干涉,要尊重老人的意見。寫作時應從表明自己的態度,從“該收捐款”或“不該收捐款”兩種立場中任意其一,如果選擇“該收捐款”,那麼就從“每一顆愛心都不應被辜負”的角度闡發。如果選擇“不該收捐款”,可以從“老人捐款固然能夠釋放善意,但如果因此影響他的晚年生活,顯然有悖於社會道義的彰顯”的角度闡發。

【立意】每一顆愛心都不應被辜負。

老人的善意應被理解也應被妥善處理。

倡導一種“力所能及的慈善”

【素材】1月27日,一位老人來到浙*湖州吉山四社區,捐款1萬元支援抗擊疫情。老人稱,捐款不要寫他的名字,如果必須署名,就寫“知恩者”。社區工作人員介紹,老人今年83歲,名叫林子跟,是一名黨員。工作人員稱老人經常撿廢品賣,家境並不富裕。但老人表示,國家有困難自己就要出一份力。

一個國家的強盛,離不開精神的支撐;一個民族的進步,有賴於文明的成長。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歷史*,一個國家和民族,貧弱落後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虛。失去了理想信仰,內心沒有約束,行爲沒有顧忌,再多的外部要求,也會“法令滋彰,盜賊多有”;丟秩了主導價值,沒有了明確準則,衝破了道德底線,再豐裕的物質生活,也難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近代以來,**的奮鬥目標、*夢的重要內涵,就是在尋求國家的價值內核、實現社會的共同理想、構建國民的精神家園。在這樣的意義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人生奮鬥的夢想之舵,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之鈣,是當代*的興國之魂。從知與行的角度,發掘每個人心底蘊藏的善良道德意願、道德情感,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爲社會羣體和個人的意識,外化爲羣體和個人的行爲規範,才能產生凝聚力、煥發戰鬥力。

還回到八旬撿廢品老人捐款一事來說,他只不過是無數捐款捐物者中的一員,捐款數額也不是最多的。但是,其精神卻是難能可貴。本來家中生活較爲貧困,1萬元對於他家來說,無疑是一筆鉅款,能解決很多生活難題。但他義無反顧的捐出來,足見他不忘初心,時刻牢記自己是一名*員,國家有難時,應做爲國家分憂解難的先鋒模範,用實際行動踐行入黨誓詞。

危難時方顯英雄本*。這句話在我國抗擊自然災害和重大疫情時都得到了有力見*。就說當下,無論是個人捐款捐物,還是醫護人員主動支援武漢,更或是爲了戰勝疫情,不惜流血犧牲的英勇戰士,還是在平凡崗位上做貢獻的人。他們雖然身份不同,事蹟不一,但初心都是相同的,這就是爲了抗擊災難無私貢獻自己應盡的力量,齊心合力奪取最後的勝利。

不容置疑,災難和疫情確實可怕,但是,實踐*,唐山地震、九八洪災、汶川地震、*來襲……只要全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沒有戰勝不了的災難,必將能奪取最後的勝利。我們堅信,這次疫情同樣如此,有黨*的堅強領導,有武*民心懷大局,抗災自救,有全國*的大力支援,我們一定能奪取抗擊疫情的最後勝利。

【結構】例文開篇結合材料,提出問題“該如何看待和對待老人以及生活相對不富足的人在疫情中的捐贈”,接着分析問題,首先肯定了他們的做法:必須向這些無私奉獻的人致敬。然後提出避免捐贈人因超出能力範圍的捐贈而影響生活,是不容忽視的問題,要倡導一種“力所能及的慈善”。緊接着提出具體的解決辦法:在制度設計上做一些“線串針眼”的精細活。

【點睛】任務驅動型作文題主要特點有三個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爭議*的實事或時事;二是材料儘可能體現時代價值觀多元化這一特點,要求學生就事論理,把理說清,話道明,並且分析事件要貫穿寫作始終;三是帶有明顯的驅動任務。這些驅動任務包括文體、內容、思維、對象,考生要根據這些任務來寫作,而不能脫離這些任務。寫作這類作文,首先要明確寫作要求,弄清任務。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實,明確是非。第三,選好角度,圍繞是非,確立觀點。所謂“選好角度”,就是指要從核心角度、重要角度來立意,同時應兼顧自己擅長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積累了相關素材,有思想、理論上的準備的角度。在寫作時,可圍繞是非來設定分論點。這樣確立觀點,就準確、全面、有思辨*,符合高考對學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圍繞材料就事說理,類比論*展開寫作。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髮出觀點外,還應把“分析材料、就事說理”貫穿在具體的寫作中,這是任務驅動型材料的一個顯著特點。

知識點:材料作文

題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