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发端于唐宋之际的海洋发展路向,表明我国传统社会的运行轨迹,开始出现...

问题详情:

(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发端于唐宋之际的海洋发展路向,表明我国传统社会的运行轨迹,开始出现...

(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发端于唐宋之际的海洋发展路向,表明我国传统社会的运行轨迹,开始出现了由“头枕三河、面向草原”到“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历史*转折,到宋代出现了“诸蕃惟市舶仅通”的局面,海上对外贸易极其繁盛。东起日本、朝鲜,西到地中海和非洲东部沿线,欧洲、非洲、*50多个国家与*有贸易往来,宋代*是*一支最活跃的力量,以*为中心,与欧洲和非洲连接在一起的*多边贸易网络初具规模,指南针在地中海投入使用,大大促进了地中海交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

——葛金芳《两宋社会经济研究》

材料二     据《明实录》载,明太祖朱元璋对中书省说:“其朝贡无论疏数,厚往而薄来可也。”又说:“朕以海道可通外邦,故尝禁其往来。”明成祖说:“商税者,国家以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欲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万万矣。”自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正月起至次年三月止,赏赐贡使等项苎丝37 558匹,而全国司库每年额造仅25 741匹。据《皇明世法录》载,明*下令,“凡将马、牛、*需、铁货、铜钱……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仗一百,物货船车入官。若将人口、*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后又下令,“片板不许下海,禁革双桅大船。”

——丁长清《*对外经济关系史》

材料三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但外部世界却对*兴趣甚浓。哥伦布航行的目标就是契丹,麦哲伦旅行的主要结果是马尼拉这块中西殖民地的建立,而到*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正在丧失它的自主*,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美)阿谢德《*在世界历史之中》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宋之际我国外贸路径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其世界意义。(12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明朝海外贸易的主要因素。(6分)

(3)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当时世界形势,评述明朝的外贸政策。(7分)

【回答】

(1)原因:经济重心南移,为发展海上贸易提供了前提;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指南针的运用,为发展远洋贸易提供了保障;北方战乱频繁导致传统的陆上贸易渐趋衰落等。意义:加强与欧非国家的往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强地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世界整体发展;传播*先进技术,促进西欧社会转型。

(2)明朝*不计成本以*目的为主的官方朝贡贸易,成为明朝*巨大的经济包袱;出于维护统治目的,明朝*实行“海禁”;小农经济的封闭*导致对海外贸易需求有限。

(3)15-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加强,世界开始由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世界市场初现端倪,经济争夺明火执仗;明朝*实行“海禁”政策,限制了中外交往,扼杀了内部新经济因素的成长,从而导致*社会经济的停滞与落后,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唐宋之际我国外贸路径变化的主要原因要从多方面来考虑:东晋以来的经济重心南移;外贸技术条件—造船技术和方向测定技术;北方环境相对恶劣等。 意义要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整体史观角度来组织语言。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问关键要对*古代传统的朝贡贸易体制有所认识。朝贡贸易以*目的为主,不计成本,造成明朝沉重的财政负担。所以明代外贸后继乏力。另外,面对西方殖民侵略和倭寇骚扰,明代为维护统治,实行“海禁”政策。当然,也要结合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经济基础—自然经济来分析。

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时世界基本形势: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明朝的“海禁”政策,使得我国不了解世界形势,失去了通过对外交往促进我国社会转型的可能*。

考点:古代*的经济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唐宋对外贸易·唐宋对外贸易的发展与不足

知识点:古代*的经济 主要经济政策

题型: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