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萧望之字长倩,家世以田为业,至望之,好学,治《齐诗》,事同县后仓且十年。以令诣...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萧望之字长倩,家世以田为业,至望之,好学,治《齐诗》,事同县后仓且十年。以令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望之字长倩,家世以田为业,至望之,好学,治《齐诗》,事同县后仓且十年。以令诣太常受业,又从夏侯胜问《论语》、《礼服》。京师诸儒称述焉。御史大夫魏相除望之为属,察廉为大行治礼丞,累迁谏大夫,丞相司直。宣帝察望之经明持重,论议有余,材任宰相,欲详试其政事,复以为左冯翊。代*吉为御史大夫。五凤中匈奴大乱,议者多曰匈奴为害日久,可因其坏乱举兵灭之。诏问计策,望之对曰:“不以义动兵,恐劳而无功。宜遣使者吊问,辅其微弱,救其灾患,四夷闻之,咸贵*之仁义。”上从其议,后竟遣兵护辅呼韩邪单于定其国。为太傅。及宣帝寝疾,选大臣可属者,引外属侍中乐陵侯史高、太子太傅望之、少傅周堪至禁中,皆受遗诏辅政,领尚书事。宣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元帝。望之、堪本以师傅见尊重。望之选宗室明经达学散骑、谏大夫刘更生给事中,与侍中金敞并拾遗左右。四人同心谋议,劝导上以古制,多所欲匡正,上甚乡纳之。中书令弘恭、石显久典枢机,明习文法,亦与车骑将*高为表里,论议常独持故事,不从望之等。后恭、显奏“望之、堪、更生朋党相称举,数谮诉大臣,毁离亲戚,专擅权势,为臣不忠,诬上不道,请谒者召致廷尉。”时上初即位,不省“谒者召致廷尉”为下狱也。可其奏。知系狱,上大惊曰:“非但廷尉问邪?”令出视事。后数月,望之子散骑中郎伋上书讼望之前事,事下有司,复奏:“望之前所坐明白无谮诉者而教子上书称引亡辜之《诗》失大臣体不敬请逮捕。”使者至,召望之。望之欲自杀,其夫人止之,以为非天子意。望之以问门下生朱云。云者好节士,劝望之自裁。于是望之仰天叹曰:“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矣,老入牢狱,苟求生活,不亦鄙乎!”竟饮鸩自杀。

(节选自《汉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望之前所坐明白/无谮诉者/而教子上书/称引亡辜之《诗》/失大臣体/不敬/请逮捕

B.望之前所坐/明白无谮诉者/而教子上书/称引亡辜之《诗》/失大臣/体不敬/请逮捕

C.望之前所坐明白/无谮诉者/而教子上书/称引亡辜之/《诗》失大臣体/不敬/请逮捕

D.望之前所坐明白/无谮诉者/而教子上/书称引亡辜之《诗》/失大臣体/不敬/请逮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常,是*古代朝廷掌宗庙礼仪之官,两汉时也是培养选拔官吏人才的一个重要机构。

B.禁中,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不许随便进出,故称“禁中”,也称“禁省”。

C.廷尉,九卿之一,与大理寺同掌外交、教育、礼仪制定等,且掌握皇族的名籍簿。

D.备位:居官的自谦之词,谓愧居其位,不过聊以充数,也泛指充任、任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望之好学不倦,受人称赞。他师从后仓将近十年,后又师从夏侯胜,受到京城学者的称许。

B.萧望之审时度势,主张仁义外交。汉宣帝听从他的建议,派兵辅助呼韩邪单于平定匈奴内乱。

C.萧望之忠心为国,德高望重。他与另外两位大臣接受遗诏辅政,随即被任命为太傅,受到孝元帝尊敬。

D.萧望之看重名节,不愿苟活。受人诬陷,他不愿被捕入狱,想要自杀,在朱云劝说下最终饮鸩自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议者多曰匈奴为害日久,可因其坏乱举兵灭之。

(2)知系狱,上大惊曰:“非但廷尉问邪?”令出视事。

【回答】

1.A

2.C

3.C

4.(1)议论的朝臣认为匈奴为害的时间很长了,可以趁他们内部变乱发兵消灭匈奴。

(2)知道了是关进牢狱,汉元帝大惊说:“不是只让廷尉查问吗?”于是让萧望之出狱继续任职。

【分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萧望之之前所犯罪行清楚,没有诬陷攻讦的事。可是他教唆儿子上书,引用《诗》表示无辜之意的篇目,有失大臣体统,对国君不恭敬,请允许逮捕。“望之前所坐明白”中“坐”是罪行,罪行情况是“明白”,即清楚,结构完整,之后断开,“失……体”是固定词组,不能断开,排除B;“而教子上书”中,“上书”是词组,联系紧密,之后断开,排除D;“称引亡辜之《诗》”中,“亡辜之《诗》”是《诗经》中的相关篇目,之后断开,排除C。

故选A。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C项,“廷尉,九卿之一,与大理寺同掌外交、教育、礼仪制定等”错误,廷尉与大理寺为同一职位。古代官职名,西汉时也称大理。战国时期秦国始置,秦朝、西汉沿置。列位九卿,为*最高司法审判机构长官,汇总全国断狱数,主管诏狱和修订律令的有关事宜。掌管“外交、教育、礼仪制定等”为礼部。

故选C。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C项,“他与另外两位大臣接受遗诏辅政,随即被任命为太傅”错误,原文“为太傅。及宣帝寝疾,选大臣可属者,引外属侍中乐陵侯史高、太子太傅望之、少傅周堪至禁中,皆受遗诏辅政,领尚书事”,意思是“任职太傅。到了宣帝重病卧床,选择可以嘱托国事的大臣,接外家亲属侍中乐陵侯史高、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到宫中,都受遗诏辅政,兼任尚书事”,可知接受遗诏前为太子太傅。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关键词有:

(1)“因”,趁机;“举”,发兵。

(2)“非但”,不是只;“出”,出狱;“视事”,任职。

【点睛】

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萧望之字长倩,家中几代人以种田为生,到了萧望之,喜好读书,研究《齐诗》,师从同县的后仓将近十年。因为名声很好而被招致太常学习,又师从夏侯胜学习《论语》《礼服》。京城诸位儒家学者都称赞他。御史大夫魏相任命萧望之为属官,考察推举为孝廉,任命为大行治礼丞,多次升迁至谏大夫,丞相司直。汉宣帝考察萧望之通晓经术,行事稳重,论议说理充分,按照才能可任宰相,但为了仔细考查他的政事能力,就又任他为左冯翊。代替*吉担任 御史大夫。五凤年间匈奴大乱,议论的朝臣认为匈奴为害的时间很长了,可以趁他们内部变乱发兵消灭匈奴。宣帝下诏书询问计策,萧望之回答说:“不合道义而动兵,恐怕劳而无功。陛下最好派使者去吊丧慰问,辅佐其幼弱的的首领,援救其灾患,四方的少数民族听说了这种情况,都会尊重汉朝之仁义。”汉宣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后来终于派兵辅佐呼韩邪单于安定了匈奴国。任职太傅。到了宣帝重病卧床,选择可以嘱托国事的大臣,接外家亲属侍中乐陵侯史高、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到宫中,都受遗诏辅政,兼任尚书事。汉宣帝驾崩,太子刘奭继承皇位,是为汉元帝。萧望之、周堪因为是帝师而被尊重。萧望之推举宗室明经达学的散骑谏大夫刘更生为给事中,同侍中金敞一起在汉元帝左右提意见。萧望之、周堪、刘更生、金敞四人同心谋划,用古制劝说引导汉元帝,提出很多想要匡正改变的问题,汉元帝很想采纳他们的意见。中书令弘恭、石显长期主管朝廷机要部门,精通法令条文,与车骑将*史高勾结,论议朝政经常只坚持旧日的惯例制度,不听从萧望之等人的意见。后来弘恭、石显向皇上禀告说:“萧望之、周堪、刘更生结成党羽互相恭维推举,屡次诬陷攻讦大臣,诽谤离间皇帝亲属,专擅权势,为臣不忠,欺骗陛下,请谒者召致廷尉。”当时汉元帝刚即位,不懂“谒者召致廷尉”是下监狱,答应了他们的奏请。后来知道了是关进牢狱,汉元帝大惊说:“不是只让廷尉查问吗?”于是让萧望之出狱继续任职。几个月后,萧望之的儿子散骑中郎萧伋上书申诉望之前事,事情下达有司,回复汉元帝说:“萧望之之前所犯罪行清楚,没有诬陷攻讦的事。可是他教唆儿子上书,引用《诗》表示无辜之意的篇目,有失大臣体统,对国君不恭敬,请允许逮捕。”奉命传召的人到了,召见萧望之,萧望之准备自杀,他的夫人劝阻他,认为不是天子的意思。萧望之将这件事问门下学生朱云,朱云崇敬有节*之人,劝萧望之自裁。于是萧望之仰叹,说:“我曾经充数将相,现在已经六十有余,老了还要进牢狱,苟求活命,不也让人鄙视吗?”最终饮鸩自杀。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