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3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列各题说话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天天说话,不见得...

问题详情: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3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列各题说话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天天说话,不见得...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3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说话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天天说话,不见得就会说话;许多人说了一辈子话,没有说好过几句话。所谓“辩士的舌锋”“三寸不烂之舌”等赞词,正是物以稀为贵的*据;文人们讲究“吐属”,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并不想做辩士、说客、文人;但人生不外言动,除了动就只有言,所谓人情世故,一半儿是在说话里。一句话的影响,有时是你料不到的,历史和小说上有的是例子。

说话即使不比作文难,也决不比作文容易。有些人会说话不会作文,但也有些人会作文不会说话。说话不是作文,不能够一个字一个字地推敲,因而不免有疏漏散漫的地方,不如作文的谨严。但那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却决非一般文章所及,是怎样一个不易达到的境界!我们的文章哲学里虽有“用笔如舌”这样一个标准,可是古今有几个人真能“用笔如舌”呢?

我国人很早就讲究说话。《左传》《国策》《世说新语》是我们的三部说话的经典。一是外交辞令,一是纵横家言,一是清谈。你看他们的话多么婉转如意,句句字字打进人心坎里;还有一部《红楼梦》,里面的对话也极轻松、漂亮;此外汉代贾君房号为“语妙天下”,可惜留给我们的只有这一句赞词;明代柳敬亭的说书极有大名,可惜我们也无从领略;近年来的新文学,将白话文欧化,从外国文学中借用了许多活泼的、精细的表现,同时暗示我们将旧来有些表现重新咬嚼一番。这却给我们的语言一种新风味、新力量。这时期说话的艺术确有了相当的进步。论说话艺术的文本,从前著名的似乎只有韩非的《说难》,那是一篇剖析入微的文本。现在我们能够随口举出的例子就有俞平伯君的三篇《文训》和鲁迅君的《立论》,这些都是精*之作。

我国人对于说话的态度,最高的是忘言,但也还免不了说话。其次是慎言,寡言,讷于言。这三样又有分别:慎言是小心说话,小心说话自然就少说话,少说话少出错儿;寡言是说话少,是一种深沉或贞静的*格或品德;讷于言是说不出话,是一种浑厚诚实的*格或品德。这两种多半是生成的。第三是修辞或辞令。至诚的君子,人格的力量照彻一切的*暗;他用不着多说话,说话也无须修饰。只知讲究修饰,嘴边天花乱坠,腹中矛戟森然,那是所谓小人;他太会修饰了,倒教人不信了。他的戏法总有让人揭穿的一日。我们是介在两者之间的平凡的人,没有那伟大的魄力,可也不至于忘掉了自己。只是不能无视世故人情,我们看时候,看地方,看人,在礼貌与趣味两个条件之下,修饰我们的说话。这儿没有力,只有机智;真正的力不是修饰可得的。我们所能希望的只是:说得少,说得好。  

 (选自朱自清《说话》,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

A.说话很重要,有时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     

B.说话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是不易达到的境界。

C.国人很讲究说话艺术,也重视说话艺术的研究。

D.说话不是一件容易事,要讲究说话的艺术。

2.根据文意,下列事例不属于“讲究说话”的一项是(   )

A.《祝福》中,祥林嫂追问灵魂有无时,“我”回答“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B.《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的朋友谈及初学写作的动机时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

C.《林黛玉进贾府》中,宝玉问是否读书时黛玉答复“未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D.《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劝说秦伯时指出“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普通人不同于辩士、说客和文人,说话不需要句句字字婉转如意,但人情世故不能无视,所以也要注意说话的艺术。

B.《左传》是外交辞令的典范,《世说新语》是古人清谈的经典,《红楼梦》的对话非常精*,作者对其都高度评价。

C.古人对于说话的态度主要有三种:忘言;慎言,寡言,讷于言;修辞或辞令。“忘言”是一般人难以达到的境界。

D.君子至诚,不善言辞;小人虚伪,巧言令*。平凡人说话无须过于讲究修饰,但也要根据对象和场合说少,说好。

【回答】

1. D(ABC都只针对文本的局部,均不全面)

2.B(A“我”回答“有”与“无”皆不合适,故回答“说不清”。C黛玉的这一回答与前面回答贾母的问话矛盾,正反映了她“步步小心、处处留意”的特点。黛玉从贾母的回答中看出她并不赞成女孩子读书,故在回答宝玉这样说,这是“讲究说话”。D烛之武为说服秦伯退兵,站在对方立场,貌似为秦国考虑,容易打动对方)

3. D(“不善言辞”表述不当,君子“用不着多说话,说话也无须修饰”并非不善言辞)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题型: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