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1―2题。(6分,每小题3分) “以德治国”有三层含义。一是说执政者应当重视自身“德”的修...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1―2题。(6分,每小题3分) “以德治国”有三层含义。一是说执政者应当重视自身“德”的修...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1―2题。(6分,每小题3分)


 “以德治国”有三层含义。一是说执政者应当重视自身“德”的修养,行为*守应当以“德”为准则。二是说执政者应当推行德政、善政,行政以“德”为本。三是说执政者应当对被统治者的言行确定以“德”为中心的严格规范,并予以有效约束。


儒家正统学说中的理想“德治”,其实应该三者兼有。可是*古代大多数帝王的理解,基本只停留于第三层含义。这就是《管子・君臣下》所说的“道德定于上,则百姓化于下矣”。通常所谓“以德化民”(《史记・孝文本纪》)比较准确地体现了这种*意识。然而事实上如果说“以德治国”曾经产生过积极的历史影响的话,主要却是因为基于“以德治国”的第一层含义,执政者执行着某种道德自律,接受着某种道德监督。《贞观政要》开头所引录唐太宗李世民的言论“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以及魏征发表的对于君主来说“修身之术”与“治国之要”原本一致的观点等等,都是一种以“德”自律的自觉。古代帝王的“罪己”诏或者类似的文书中“簿德”“寡德”的自责尽管并不都是真挚之言,但是在形式上,仍可看作是一种面对某种道德标准的自我检讨。


也正是因为有讲究“德”的*传统,而执政者也热心“德”的*宣传,社会于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对权力者的道德监督。在有的时代,曾经形成了较为澄清的社会舆论氛围,出现了较为勇敢的*批判力量。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的脊梁。”这些人和事常有多*的“光辉”,其中尤以不惜牺牲生命挑战*强权者最为令人兴奋。事实上,他们有时是从“德”得到有力的精神鼓舞,有时又是以“德”作为自身的信念支撑的。


在*古代,天灾以及相关的异象,常常被看作君主不“德”所受到的天的*告和惩罚。于是因此而发生的大臣辞职、帝王自谴等历史记录不绝于书。以现在科学的眼光观察,这种言行和思想固然是可笑的,然而在当时,却常常体现出一种以“德”为标尺的严肃的*反省。


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正统学说中的理想“德治”既重视自身“德”的修养,又重视善政的推行。


B.*古代大多数帝王对“以德治国”的理解只是对被统治者的言行确定以“德”为中心的严格规范,并予以有效约束。


C.所谓“以德化民”准确体现了执政者积极推行德政、善政,行政以“德”为本的*意识。


D.“以德治国”在历史上产生过影响,是因为执政者热心“德”的*宣传。


2.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执政者坚持道德自律,重视自身“德”的修养,接受社会的道德监督,是真正的“以德治国”。


B.敢于不惜牺牲生命而挑战*强权,人的一生才会焕发出多*的“光辉”,才能成为“*的脊梁”。


C.*古代因天灾等异象而引发大臣辞职、帝王自谴的言行和思想尽管是可笑的,却往往有益于*清明和社会安定。


D.修身养*的方式与治理国家的方法有相同之处,都有重视道德标准的含义,因此魏征说“修身之术”与“治国之要”原本一致。

【回答】

1. B(A “德治”应该三者兼有;C体现了“第三层含义”; D因为执政者执行着某种道德自律。)


2. D(A有三方面内容;B不能形成必要的条件关系;C 体现出一种以“德”为准的*反省。)

知识点:单元测试

题型:未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