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文后各题。弃农学文在太平洋上航行了半个多月,胡适等70个留学生于9月9日在旧金山登上新...

问题详情:

7.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文后各题。弃农学文在太平洋上航行了半个多月,胡适等70个留学生于9月9日在旧金山登上新...

7.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文后各题。

弃农学文

太平洋上航行了半个多月,胡适等70个留学生于9月9日在旧金山登上新大陆。随后胡适便改乘火车,横穿美国国土,来到纽约州南部的绮*佳城(Ithaca),走进了康奈尔大学的校园。

时当清朝末年,灾难深重的祖国处在极度衰败、腐朽、贫穷落后的黑暗年代,炎黄子孙的一些先进分子便纷纷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派往国外的留学生也多是有血*的爱国青年。

胡适赴美留学,一方面是寻求个人的出路,他在*亥年元旦作的小诗中曾自述说:“可怜逢令节,*苦尚争名。”说的正是真心话。但另一方面,胡适也怀抱着“愿得西乞医国术”和“执笔报国”的爱国主义目的。他在日记中曾写道:连日日所思惟,夜所梦呓,无非亡国惨状,夜中时失眠,知“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是人情天理中事也。这种身旅异域、眷怀祖国的感情在他的《藏晖室札记》中常有流露。

在*的选择上也反映出胡适当时所怀抱的爱国主义目的。当他准备在上海乘船赴美的时候,他的二哥特地从东三省赶来送行,并对他说因为家道中落,去美国应选学铁路工程或矿冶工程,学了这些回来可以复兴家业,并替国家振兴实业,并特别叮嘱胡适不要学文学、哲学,也不要学做官的*、法律,这些都没有用。胡适到美国后同许多人谈论*选择问题,那些人都对路矿不感兴趣,但他又不能辜负兄长的期望,便采取折中办法,选读农科,进了康奈尔大学附设的纽约州立农学院,想做科学的农业家,以农报国。

但是,胡适对农学院的课程实在没有兴趣。胡适觉得学农实在违背了个人的兴趣,原来在*古典文史方面胡适已有较好的基础,留学以来对英国文学又有了浓厚的兴趣,也涉猎了德国和法国的文学,加上当时*亥*成功,*清朝,建立了*,美国各界人士希望了解*新*的情况,胡适被邀请去作了几回有关*问题的讲演,这样就促使他去研究*亥*的背景及*领袖人物的生平,因而对*史也发生了兴趣。这种种原因,便促成胡适于1912年春天放弃农科,转入康大文学院改学哲学和文学。

改习文科虽是由兴趣所致,却也含有他“执笔报国”的心愿。就在转习文科的这年9月,胡适把法国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第一次译为中文,改名《割地》,登在《大共和日报》上。后来五四文学*时又恢复《最后一课》原名收入他译的《短篇小说》第一集,列为首篇。从此,这脍炙人口的爱国名篇因胡适用白话译出便影响特大,在*传诵数十年而不衰。稍后,他又翻译了拜伦的《哀希腊歌》,其词慷慨哀怨,也是激励希人爱国之心的名篇。这些表明胡适爱好文学,他从事外国优秀文学的翻译介绍,为的正是要“以此报国”,以此来激励中华儿女的爱国之心。

康奈尔大学设有“卜朗吟征文奖”,以纪念英国19世纪诗人罗伯特·卜朗吟(Robert Browning 1812—1889)。1914年春天,胡适写了一篇论文《论英诗人卜朗吟之乐观主义》作为应此奖的征文。5月7日揭晓,胡适竟得了奖,获奖金50美元。他以一个外国留学生获得这项卜朗吟征文奖,在学校是少有的,因而各方面人士都有些出乎意料,报纸也作了报道和评论,各大城市报纸又加以转载,甚至登在著名的《纽约时报》上,于是影响便相当大了,一些相识的人都先后来祝贺。胡适也出乎意外的高兴,他在日记中写道:

此区区五十金固不足齿数,然此等荣誉,果足为吾国学生界争一毫面子,则亦“执笔报国”之一端也。

显然,胡适是把个人争得的荣誉同为祖国争荣誉联在一起了。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清末,炎黄子孙中的先进分子为改变*极度衰败、腐朽、贫穷落后的面貌,纷纷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派往国外留学的多是有血*的爱国青年。

B.因为对*亥*的背景及*领袖人物的生平颇有研究,美国各界人士出于了解*新*的情况的需要,就邀请胡适作了几回关于*问题的讲演。

C.胡适花费了大量精力翻译介绍外国优秀文学,尤其是外国脍炙人口的爱国名篇,他翻译的法国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在*传诵数十年而不衰。

D.胡适写的论文《论英诗人卜朗吟之乐观主义》获得了“卜朗吟征文奖”,令各方面人士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很少有外国留学生能获得这个奖项。

(2)胡适“弃农学文”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3)文章第3段引用胡适的一段日记,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回答】

(1)B

(2)现实因素①对农学院的课程没有兴趣,觉得学农违背了自己个人的兴趣。②在*古典文史方面有较好的基础,对外国文学有所涉猎。③对*学产生兴趣。思想基础: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的愿望,实现自己“执笔报国”的爱国主义目的。

(3)文中引用胡适的这段日记①直接揭示了他出国留学的动机。②突出了胡适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③这一引用印*了作者的观点,丰富了文章内容,使传记具有真实感人的力量。(答出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解析】

试题分析:(1)B项,因果倒置。美国各界希望了解*新*的情况,邀请胡适讲演,才促使他去研究*亥*的背景及*领袖人物的生平。设置选项误导、迷惑。语言是信息的载体,高考对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都要落到语言上,因此高考题设置选项,往往具有误导、迷惑*,进行多种干扰。善于识破选项陷阱,无疑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常见的干扰点有:

(1)混淆范围。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常夸大事物的范围、作用、程度,或者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能力、功能和效用,或者任意扩大概念外延等。

(2)误划类别。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把同类的拆开,或把不同类的归在一起。

(3)因果颠倒。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一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4)主次颠倒。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将“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5)是非颠倒。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题目问,胡适“弃农学文”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也就是要求从现实的角度和思想的角度找原因。通读原文,找出胡适“弃农学文”的原因,然后从两个角度分点作答。第5节第一句话,对农学院的课程没有兴趣,觉得学农违背了自己个人的兴趣,是现实因素。第5节第二句话“原来在*古典文史方面胡适已有较好的基础,留学以来对英国文学又有了浓厚的兴趣,也涉猎了德国和法国的文学。”也是现实因素。第5节后半部分“胡适……而对*史也发生了兴趣。”同样是现实因素。第6节第一句话“改习文科虽是由兴趣所致,却也含有他“执笔报国”的心愿。”是思想因素。第2节“清朝末年……炎黄子孙的一些先进分子便纷纷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第3节“胡适赴美留学……也怀抱着“愿得西乞医国术”和“执笔报国”的爱国主义目的。”总结出思想因素的另一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的愿望。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题目问文章第3段引用胡适的一段日记,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是考查实用类文本中引用材料的作用。该题考查实用类文本中引用材料的作用。解答此类题,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一,所引材料在内容上能表现什么,概括内容。二、能否为抒发某种情感,表达某种观点服务。三、与上下文有无关系。四、从全文的角度看,材料形式本身的好处是什么。本题中所引材料内容直接揭示了他出国留学的动机。突出了胡适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引用印*了作者的观点,丰富了文章内容,使传记具有真实感人的力量。

考点:把握文章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题型: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