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学作品,完成文后各题。清明不仅是节日(郭文斌)春分过后是清明,这是小时候从父亲口中听到的一句话。现在...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文学作品,完成文后各题。清明不仅是节日(郭文斌)春分过后是清明,这是小时候从父亲口中听到的一句话。现在...

阅读下面文学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清明不仅是节日

(郭文斌)

春分过后是清明,这是小时候从父亲口中听到的一句话。现在想来,它既是一句话,又是一个哲理。只有太阳直*到黄经,才有昼夜等长,*阳平衡。而只有昼夜等长,*阳平衡,才有“清明”。

创设了清明这个节日的,无疑是一个大智者。

“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为“明”,一个“同”字,道尽了天地秘密,也道尽了文化的秘密,特别是*文化的秘密。无水之山少了情韵,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月之日少了温柔;水因山不浊,山因水不枯;日因月不烈,月因日不晦。这一切,都在一种“大同”之中实现了。

这便是“清明”。

清明看上去是季节,其实是人格。没有山水精神的人格是残缺的人格,没有日月精神的人格同样是残缺的人格。

而山水日月精神,说到底则是天地精神。

天同覆,地同载。齐生死便是由此而来。

对于*人来说,从来就没有生,也从来没有死,因为*人有怀念,真诚又深沉的怀念。

而怀念来自人格,人格来自奉献,奉献来自觉悟,觉悟来自天地精神,来自“清明”。

而要参透这个“清明”,则需要昼夜等长、万物复苏相佐。惟有此时,人们才能生死并参。而只有生死并参,人们才能留意生死之间的“我”,才能把握生的“清”,死的“明”,才能让灵魂春*永驻。

清明处心积虑,她让我们看破:死是一个假象。就像春分过后,杨柳依然,所谓春来草自青。或者说,只要我们在“清明”之中,“死”就成为杨柳,就会成为春*,就会成为秋千,就会成为风筝,就会成为踏青途中的欢声笑语。

为此,清明前后,栽瓜点豆。这时候的瓜和豆睡醒了,开始了它们新一轮的生命旅程,带着山水之清气和潮湿,带着日月之光辉和温暖,带着主人之期待和叮嘱,开始它们的旅行,走进农历,走进它们的缘分,走进它们的因果。

而充盈在天地间的灵魂又何尝不是如此。

大家把郊游认为是在扫墓之后乘机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显然表面化了。真正郊游的意义在《庄子》中。庄子认为,人不必执着于生,因为生若是一次远游,那么死就等同于归。

出游是惬意的,惬意可能让人流连忘返,但天黑下来了,所有的惬意都成了归意。路上行人欲断魂,正是因为我们在路上。出游的目的是让你体会那个“归”。

庄子说得好啊:天地赋予形体让我承受,赋予生命让我劳累,赋予衰老让我安逸,赋予死亡让我安息。所以把活着看作是乐事,也就是把死去看作是乐事了。这是一种“归”。

面对人们对“死”的看不开,庄子又说:丽姬是艾的女儿,许配给晋王时,哭得死去活来,对未来的陌生环境充满着不确定感。嫁过去住进王宫,享受锦衣美食,就对自己在家中哭泣感到好笑,早知道宫中如此舒服,还哭个什么劲呢?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在对死亡恐惧不安,是否到头来也会笑自己对世界的依恋不舍很幼稚呢?

视生若死,视死如生。这是庄子的安详和智慧。

孔子说得更彻底:朝闻道,夕死可矣。清明讲的就是这个“道”。在杨柳依依中,在草*青青中,在旧墓,在新坟,在山麓,在河滨,如果我们没有看到这个“道”,我们已和“清明”擦肩而过。

*的节日,大凡都是诱发你对道的感悟,诱发你对山水精神的感悟,对天地精神的感悟。依山悟崇高,傍水悟清廉;以日月悟光明,由天地悟正大;假生之乐悟慈,借死之苦悟悲;从而珍惜青春,珍惜年华,珍惜生命,珍惜因缘,感念造化宏德,善待自然有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节日,大凡和祭有关。以祭悟道,这是*人的智慧。在我理解,清明是春祭,中元是夏祭,寒衣是秋祭,大年是冬祭。而一切祭的背面却是暗藏的狂欢。哀以乐感,乐以哀感,一体两面,这便是*人的大幽默、大安详。

如此,真正的清明上河图在*阳两界展开。把追思和狂欢均匀地撒在四季,让岁月*芳,让大地馥郁,让灵魂清明,*文化的大戏就这样一代代演了下来,一如长河。

这时的“上河”已不单单是清明的“上河”了。

如果说上巳节是*的情人节,那么清明节无疑是*的感恩节。有意思的是,她俩居然比肩接踵,让人不由赞叹*人的智慧:昨天上巳,今天清明,如同一家人的前院和后院。前院求生,后院念死;环绕着前院后院的,是青青杨柳和无尽春*。上巳的主旨是幽会求子,清明的主旨是鉴死知生。这两个节日的奇妙联袂,真是让人叫绝。幽会之后是求子,求子之后是祭祖,生死相续,以生观死,以死鉴生,一个*人特有的“产业链”就这样形成了。它同时叮嘱我们,子不必求,因为子在祖德;祖不必祭,因为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就是最好的祭。

清明不仅是节日,清明也是人格,炎黄子孙的人格。

6.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7.如何理解文中划线句“而一切祭的背面却是暗藏的狂欢”的含义?

8.从全文看,作者解析了“清明”哪几个层面的深刻内涵?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9.文中提到了庄子和孔子的生死观,一个强调“归”,一个强调“道”。请结合文章,联系现实,说说在当代社会,谁的观点更有意义?

【回答】

6.结尾点题(或照应标题),卒章显志(或点明主旨),强调清明是炎黄子孙的人格。

7.从表面上看,祭祀这一形式是“哀”的,但*人的智慧却是“哀以乐感,乐以哀感”,四季的祭祀之后都有欢声笑语;人们“以祭悟道”,将*文化大戏用祭祀的形式一代代演了下来。(2分)

8.清明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大同”的天地精神;清明是一种智慧,看破生死,心怀感恩;清明是一种人格,是炎黄子孙的人格。

9.选庄子:庄子把生看成是一次远游,强调快乐地活着,而把死看成是回家,淡化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这对于当代社会中的人来说,有积极的意义。生存的压力,加上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更让人觉得在短暂的生命里无法安享生的快乐。庄子的观点,让人学会看破生死,而更多地去享受生命这一过程。就像远游始终是要回家的,但不能为了低头赶路,而忽视了沿途的风景,破坏了看风景的心情。

选孔子:孔子强调“闻道”的重要*,也就是强调人不能盲目生活,要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只要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哪怕个体的生命再短暂,也是有意义的人生。当代社会中有许多人缺乏信仰和追求,没有理想和抱负,生活得很茫然。孔子的观点,让人懂得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有多么重要,更能*醒那些麻木过日子的人,催人奋进。

【解析】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此类题目一般宜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做答,先点明作用,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表达效果。内容主要结合文本回答,如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与背景;结构主要从所处的位置入手,前面的段落主要有引出下文或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还要看句段在文中的位置,因为位置不同,作用不同,答法也不同。本题考查尾段,结尾点题(或照应标题),卒章显志(或点明主旨),强调清明是炎黄子孙的人格。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的语言表达艺术的理解能力。理解语句含意,不仅要看句中关键词语,对结构复杂的句子尤其是长句子还要善于分析内部结构特点,从而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和情感,保*答题要点的齐全。本题抓住“而一切祭的背面却是暗藏的狂欢”,结合前文内容“以祭悟道,这是*人的智慧。在我理解,清明是春祭,中元是夏祭,寒衣是秋祭,大年是冬祭”,重点分析“狂欢”的内涵,“暗藏”的意思等,从表面上看,祭祀这一形式是“哀”的,但*人的智慧却是“哀以乐感,乐以哀感”,四季的祭祀之后都有欢声笑语;人们“以祭悟道”,将*文化大戏用祭祀的形式一代代演了下来。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

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理解分析指的是理解内容并分析文中的观点态度;概括归纳指的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以便探究语境引伸义和其在结构上的作用。作者解析了“清明”哪几个层面的深刻内涵,立足文本,清明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大同”的天地精神;清明是一种智慧,看破生死,心怀感恩;清明是一种人格,是炎黄子孙的人格。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就文章内容进行设题。可以探究内容的深刻意蕴,也可以对其内容艺术进行探究。探究此类题目要注意几点:一是审清题干,看清题干潜台词,明确探究点;二是掌握“多角度”探究思路,如表现手法、创作意图(主旨)等。提出自己的见解要观点明确,切记模棱两可。这道题探究庄子和孔子的生死观,一个强调“归”,一个强调“道”,谈谈自己的观点。首先要明确观点,可以从人物、文章内容、主旨等角度进行探究。探究时要注意结合文本,同时要有条理地阐述,体现层次*。一方面要解读庄子或孔子的生死观,另外还要分析当代社会的特点,在这两个方面的基础之上再来谈自己的观点。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型:现代文阅读